当前位置:烟花忆>都市言情>穿越之我是汉武帝他娘> 第181章 七国之乱(六)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81章 七国之乱(六)(1 / 2)

王阿渝都吓呆了,晁错竟然这么快就被腰斩于市,关东大乱,朝堂也大乱了么?

经过苏小鱼小声解释,王阿渝才叹息一声,觉得晁错有一句话说错了,刘启才没有保他。

作为臣子,你若希望皇帝御驾亲征,你得说臣与皇帝俱往,而不是让皇帝跑到战事第一线,你在后方守城。

你仅仅是皇帝的老师,又不是他爹。

但真因为这句话么?

晁错死了,代表着袁盎和窦婴,以及前朝臣子的胜利。

自刘启登基,大家恨不得天天与这个曾经所谓“太子的智囊”争夺皇帝,争夺施行政策有他,丞相等九卿也不必有了。

所以无论前丞相还是现丞相,都必置他于死地而后快的——这是朝廷里,皇帝与百官之争中,百官的意志取得了胜利。

袁盎用自己的智慧,终于除掉了老对头,也被刘启封为宗正,出使吴国,去通报朝廷的决定了。

其实他没走到吴国,就有从关东回来的使臣禀了刘启,说吴楚等七国联军,意在谋反,诛晁错只是一个幌子而已,长安还要加紧备战。

袁盎一路快马加鞭去了吴国,果然吴王刘濞老奸巨猾,只是笑笑,指着讨伐檄文道:“寡人劳碌了三十年,就为今天这一击,是你说停就能停的?”

他甚至劝袁盎留下来,共同反了长安。

袁盎来此一趟,其实也只有五分把握,想着皇帝已经按你的要求诛了晁错,又把削减你的两郡还给了你,不如见好就收吧。

刘濞就觉得袁盎幼稚:其实刘启和晁错根本就不怕吴国造反,他们只是没想到吴国会联合其他六国共同造反,动静巨大,他觉得倾汉境之力打败了七国,也是得不偿失之举。

他示弱只是权宜之计,就凭自己造过反,敢威胁长安,以后他能放过吴国?

造反之路,既然走了,只能走到底。

所以长安那边即便把晁错杀了,也只是解寡人的心头之恨而已,退兵,没有的事。

袁盎就傻了,想想,和窦婴密谋此事时,当时也是心头一热,只想除掉晁错,至于吴王真正的想法,真的没有好好思索。

好在袁盎还能看清七国联军虽然兵力多,其实并无胜算,自己也要顾及节操,便坚决不合作。

吴王也准备杀害袁盎的,幸亏以前在此时做相时,给过人恩惠,危急关头被此人救助,才得已狼狈逃出吴国,一口气跑了好几里,才到梁国的地界,碰到梁国抵抗的将士,才知道安全了。

吴楚起兵,向西进,正好途经梁国。所以梁国成为抵抗七国主力的第一线。

梁国如此重要,向东南能看住吴楚,东北能牵住齐赵,所以在吕后驾崩时,把最重要的侄儿吕产封为梁王,就是怕刘氏诸王造反,威胁孙子刘弘在长安的帝位。

孝文皇帝同样看中了梁国,把除刘启外最年长的儿子刘武也封在这里,就是有朝一日拱卫京师。

吴楚联军,第一站就猛力攻梁。

梁王刘武连犹豫的机会都没有,只能发动梁国军民,奋力抵抗。

毕竟自己的老母亲在东宫为太后,兄长为皇帝,所有关东有影响力的诸王中,也只能靠自己先抵抗一阵子了。

自己有中立不掺和的条件么?没有,吴王倒是派人和谈过,刘武又不傻,自己中立有什么好处?

除了现在的兄长刘启,任何人当皇帝都没有自己的好果子吃,首先老母亲做不成太后了,自己在朝中就没后盾了,有个屁的收益!

再者,刘启不是去年答应过自己做皇太弟了么,而且刘启分封诸子,虽把长子刘荣空了出来,有封为太子的可能,但毕竟没封啊,万一自己此次立大功,没准下一任储君就是自己了。

所以,于公于私,刘武都必须拼死抵抗。

只有一个梁国为长安孤军奋战,这也是孝文皇帝多少年的心头伤,儿子实在太少了!

仅存的四个小儿子,得留一个在长安任储君,其他三个儿子,分封出去,还有两个早夭,关东诸王中没几个是自己人,怎么制衡得住那些人?

所以,多少年来,自己也只能低头立贤德,不敢抬头望前面的路,能不管就不管,能不问也不问吧,先为儿子熬出一个正统身份再说。

终于,久等的朝廷军到了。

刘武还没来及高兴就怒了,周亚夫他娘的带了十万材兵屯在梁国北部的昌邑城,竟安然坐山观虎斗了!

叫人去通报一声,一起战啊!

周亚夫抱臂不理,坚守不出城,就在那里空等着看天。

气得刘武大骂周亚夫,然后写上疏通报刘启,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