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35 栋梁之才(1 / 2)

35 栋梁之才

阳翟大战结束了,吴国取得了空前胜利!

但也留下很多疑虑,那就是明明智伯瑶等人还有八万多大军,加上三万多骑兵,有11万大军,为什么智伯瑶毫不犹豫选择突围离开。

导致吴国还没有形成的包围圈的侧翼出现巨大漏洞。

是智伯瑶害怕张道衍的骑兵?

不可能,如果他就这点水平,很难称霸北方。

肯定是得到了什么情报。

导致他确信,吴军调兵遣将,准备围歼他!

所以,他抢先一步撤退。

所以四家里面,他们智家的损失是最小的。

其次是赵无恤,他的步兵也很奢侈的有大量战马。导致他们逃走的时候变得很容易。

倒霉的只有骑兵不多的韩魏两家,需要遭遇吴军精锐的截杀,围困,狙击!

更好还在天气最恶劣的寒冬,选择撤退。

所以,锦衣卫又有了新工作:谁给智伯瑶等人提供了吴军的战略情报!

相比起收服郑国和河南的韩家领地,这个显得尤为重要。

吴王地很忙,一面派出安抚使,前往这次出兵的各地巡视,主要是询问,薪水是否到账,战功奖励,各地郡县是否依照国君旨意兑付,是否存在拖延,吃拿卡要等恶劣行为。总之有一点,为了下次扬州兵,荆州兵,益州兵还是和这一次大战一样迅速,高效,积极。

吴王地派出大量使节前往慰问,确保功劳被切实记录和奖励。哪怕是没有战功,比如不远数千里从闽中郡抵达陈都的几百郡兵。他们实际上就在陈都住了一个月。

然后战役就结束了,他们被下令可以回去了。

这种情况,他们也是有苦劳的,可以拿到一笔“返乡路费”而且在陈都就会予以发放。确保没那么多中间商!!

可以说,这次动员各地郡兵北上助战,效率高,节奏快,战果丰厚,让吴王地很满意。

自然,扬州兵和荆州兵南部的士兵还有一个另外工作:把数万晋国身强力壮的战俘,押解到吴淞口,交给那里的殖民公司,至于殖民公司是把它们武装起来,去征服南洋乃至更远的殖民地,还是去挖金矿,铜矿。

上面没说,也没管。

但很明显,为了怕这帮晋人前脚释放,后脚就逃回晋国,下次继续和吴军作对,

所以被流放到遥远的殖民地,让他们找不到回来的路。

是吴国朝堂的共识。

相比起南洋等地土著,连话他们都听不懂,韩魏士兵的语言文字虽然有差异,但吴国派去的官员,至少还听得懂。

这也是吴国解决不稳定的战俘,最常用的策略。

把它们丢到没有船只,没有指南针,根本回不来的海外殖民地。

自然还有一部分,去了东瀛!那里的银矿实在是太多了。

这也是吴王地有钱大事犒赏三军的关键:来钱确实容易。

虽然比后来印纸币费劲一些,但也就那么一回事,只要模具制作好,后面就是源源不断的金币银元和铜钱。

至于这些人跑去那边造反,他也不怕,只要你没有比我强大的海军,我要去征服你,就是时间问题。

吴王地安排工部尚书莫无伤,接手函谷关改造和铜关新建的工程。

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两件事:

安葬大将军公孙雄,紧接着还要给老丞相王孙雒,完成最后的遗体告别。

公元前464年初,吴国连续发丧,也让首都陈县和陪都寿春,一片白!

“魂,归来兮!......”

逝者已去,生者安息!

两次葬礼的参加,让吴王地更加看穿了人生的本质。

有的人,活的浑浑噩噩,有的人活的轰轰烈烈。

而他,就要活的红轰轰烈烈。

活的青史留名。

活的万人敬仰!

而这一切,都需要粮草的支持。

所以回宫后,他下令“劝课农桑,奖励耕战”。

战争奖励很重,此前已经反复提到。

而这一次,他着重强调了,耕田多,收成多的,一定要予以嘉奖。

没有足够多的粮草,哪怕你有再多的钱,也没有用。

随着吴国建立了齐全的粮草管制措施,各地建立“五仓”:济仓,用于救济自然灾害的突发情况的粮仓,也被称为“义仓”。

军仓,是军方用于军事行动的仓库,管理机构是兵部。

按照中央和地方的区别,中央有“太仓”用于储备首都的粮食,现在吴国,陈都有太仓,寿春也有太仓,金陵也有太仓,但吴郡反而没有了。

原来的太仓改为地方州郡的“正仓”。

除了这四类,还有一种是防止物价暴涨暴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