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烟花忆>玄幻魔法>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>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(1 / 5)

纵观整个明朝历史,有两个和尚特别厉害。

一个和尚自然是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,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直做到了九五之尊。

另一個有名的和尚便是帮助明成祖朱棣,由藩王造反夺得天下的道衍和尚,也就是姚广孝,也是著名的黑衣宰相。

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的,以藩王身份谋反并成功的人。

不仅在于朱棣能力强悍,时机把握得准,更关键的是身边有姚广孝这位妖僧。

姚广孝去世后,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,并成为唯一一个入大明祖庙的文臣。

“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太庙者,仅有姚广孝一人,由此可见姚广孝在明初的特殊地位。”

“年近而立之时,姚广孝与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。”

姚广孝随永乐帝到北平后,居住在与燕府相近的庆寿寺,与永乐帝商量政事时常常屏退他人。

不是被皇上抛弃,而是被家乡的亲人抛弃。

而是说像他这样暴富的人不配与好友相交,因为他的富和贵来得都不正,充满着血腥。

“建文元年七月七日,风雨大作。”

“其文经流传后,对明清两代产生深远影响。”

虽然史书对姚广孝靖难功臣的形象给予了肯定,但到了如今的乾隆年间,姚广孝的功臣形象彻底颠覆。

有人说姚广孝忠心为主,也有人说姚广孝贪慕名利。

“洪武初年,明太祖朱元璋每年都诏请高僧到首都南京举办法会。”

由此可见,姚广孝对于这些功名利禄是毫无兴趣的。

“北平被围,姚广孝依命安抚北平兵民,下令加强北平守御,击退朝廷进犯。”

“永乐十六年,姚广孝病重,不能上朝,居住在庆寿寺中。”

张居正:永乐帝之所以靖难之役能取得成功,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广孝。

“姚广孝得知情报后,改变战略,请求朱棣举兵南进,攻打都城南京。”

可以说,姚广孝是以阴谋家的的身份入明史的。

其三,在靖难之变中,姚广孝运筹帷幄,对永乐帝的最后取胜起了关键性作用。

“为消除朱棣起兵的顾虑,姚广孝自称通晓天道。”

“永乐二十二年,对姚广孝极为尊重的朱棣在北征途中死去。”

“当时诸王赴京奔丧,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选取名僧为马皇后诵经祈福。”

《永乐大典》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,如果要写,必然请天下的有道高僧。

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,所以对姚广孝颇为看重。

乾隆:姚广孝终其一生,毁誉参半,称其为妖僧倒也不算太坏。

“洪武十年,为统一思想,明太祖朱元璋令高僧注释《心经》《金刚经》《楞伽经》并推广,姚广孝于是遵令依照《心经》指导弟子习禅。”

姚广孝和三国的贾诩很像,看透了一切名利权势。

所以在姚广孝临终之际,他跑去探望姚广孝,也是为了问清楚朱允炆的下落。

否则,姚广孝不会在临死的时候,请求他放了溥洽。

“两人情谊深厚,交往长达二十余年,姚广孝也将席应珍视为至交好友。”

“指出县官过失,督促县官发放粮食,灾民生计问题得以解决。”

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福利待遇,统统不要。

他之所以这么做,是因为感受到了被抛弃的痛苦。

因为姚广孝离经叛道,鼓动王爷造反,不守君臣之道。

随着时间的流逝,关于朱允炆去向的谣言越来越多。

“洪武十五年八月,马皇后逝世。”

可是,皇上灭了方孝孺的十族,这也是他的错吗?

故乡的拒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,自此以后,他白天穿官服,照样上朝,晚上就换上僧服,吃斋念佛。

“同年五月,燕军无法攻下济南,士气衰减,兵将疲惫,姚广孝遂写信让朱棣将燕军带回。”

“姚广孝回京后,继续任职太子少师,受命辅导太子朱高炽和皇长孙朱瞻基。”

“姚广孝虽未受官,但此次赴京让他得以与不少官宦和高僧结交,增添了其成就事业的雄心。”

不仅如此,他年轻时的好朋友也关着门不愿相见。

一心想在名利场上获得一席之地,为此不惜鼓动朱棣起兵造反。

好友只托人捎了几句话,大概意思是,穷人不与富人相交。

最终的结果,姚广孝成功了。

“并下令要求姚广孝蓄发,恢复其姓氏姚,赐名广孝。”

姚广孝知道一旦造反,无论成败都是千载骂名。

可是,《永乐大典》修好了,他仍然没有见到庇护朱允炆的得道高僧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